从活下来到走出去,恩施玉露的蜕变之路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从活下来到走出去,恩施玉露的蜕变之路

位于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的恩施润邦茶业种植基地。(刘正臣摄)

  “2020上海茶博会及恩施硒茶推介活动圆满结束。本次展会所带的茶叶被顾客一抢而空!”8月31日,恩施润邦茶业董事长张文旗在朋友圈中激动地写道。

  8月27日至30日,作为今年疫情后的首场专业茶博会,第二届上海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,来自全国69个名茶产区的近500家品牌企业参展。其中,仅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便有35家茶企参展,展馆面积超过400平米。

  作为来自恩施州的参展商之一,张文旗的感慨之处不仅在于眼前的繁盛景象,更因为他清楚记得,仅仅十几年前,这一切还都是不可想象的。

  活下来——从名存实亡到枯木逢春

  2004年,原籍江苏的张文旗来到恩施考察当地旅游投资项目。爱饮茶的他此行特意计划购买几斤传说中的“恩施玉露”,没想到遍访全城却一无所获。

 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,恩施玉露1965年就曾入选中国十大名茶。“这么有名的茶叶为什么买不到?”张文旗多方询问。原来,由于制法繁杂,恩施玉露茶一直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,而手工制茶费时费力,产量极少,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,玉露茶在市场上几近销声匿迹。

  这次“寻茶不得”的插曲也彻底改变了张文旗的投资计划。市场的空白空间,以及当地政府对茶产业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,坚定了他重振“恩施玉露”品牌的决心。

  2005年,张文旗投资创建恩施润邦国际富硒茶叶有限公司。“从现代生产工艺来讲,相当于从零开始。”张文旗介绍,要实现机械化生产,首先要对传统手工制茶工艺进行恢复和梳理。幸而,即便在当时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,仍然有一批人坚持传承玉露工艺。1937年出生的杨胜伟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“恩施玉露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分为摊放散热、蒸青、搧干水汽、炒头毛火、揉捻、炒二毛火、整形上光、背火提香、拣选九道工序。”谈起制茶,年逾八旬的恩施玉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胜伟如数家珍,“其中,蒸青工艺为恩施玉露特有,其原理是利用水蒸气的穿透性,快速钝化鲜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。相比于烘青、炒青等工艺,蒸青的优点是,可以最大限度保留茶叶中的营养物质不被破坏。”

杨胜伟(左)现场演示恩施玉露手工制作工艺。(刘正臣摄)

  在集中以杨胜伟为代表的多名制茶人梳理“恩施玉露”制茶工艺的同时,润邦茶业不断加大对茶叶基地管理和机械化生产线研发的投入。2008年,润邦茶业建成中国第一条蒸青针形绿茶连续化生产线,恩施玉露也由此迎来了标准化、规模化、连续化加工生产的崭新时代。

  走出去——从囿于深山到“茗”扬天下

  突破了机械化生产瓶颈的恩施玉露,发展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。“缺少商标使用规则,假冒伪劣现象严重;交通不便、信息闭塞,导致外销不畅。”恩施市农业局茶办主任何远军介绍,受这些因素影响,恩施玉露一度发展缓慢,品牌陷入沉寂。

  为加大恩施玉露品牌建设力度,2013年,恩施市制定《“恩施玉露”证明商标使用规则》,严格对商标使用企业进行认定授权,截止今年,仅有30家茶企获准授权使用“恩施玉露”商标。

  而随着高速公路及铁路的通车,恩施玉露也再次迎来发展机遇。以润邦茶业为代表的恩施茶企纷纷提升产能,加快走出去步伐。2019年,全市恩施玉露全年产量1820吨,均价695元每公斤,品牌价值突破20亿元。

  2015年7月,张文旗投资成立了恩施州首家茶叶类专业博物馆,并在馆内建设“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”,通过茶文化展示、茶艺茶道表演、制茶技艺培训等内容推动茶旅融合发展。

恩施玉露博物馆中展示的传统制茶工具。(刘正臣摄)

  在恩施农校教授茶学几十载的杨胜伟,退休后依然致力于恩施玉露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。在茶企亲身示范恩施玉露茶的制作过程,在茶园讲授鲜叶的采摘技术,在学校为学生进行茶艺演示……只要需要,杨胜伟老人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推广恩施玉露茶文化的第一线。

  继2018年成为武汉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后,恩施玉露在2019年成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唯一指定用茶,再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。曾囿于深山的恩施玉露早已成为恩施的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。

  来源于: 北京周报

Baidu
map